2024年我国农机的“标配”,你准备好了吗?或将成为又一个里程碑
在农忙作业使用旺季,哪台农机、农具没干活儿?哪些卖出去的农机、农具根本就没进过田?这些没干活儿的农机、农具是哪些厂家生产的?尤其是在使用旺季之后,相关平台系统,应该主动提醒相关机构调查。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,并尽快解决问题,将不良厂商甄别出来,及早纠正错误,才不至于使国家资金、农户财产受到太大损失。
事后监管不容忽视
农机售出后,监管人手不足,不是放弃监管的借口。众所周知,我国基层农机管理机构,人手不足是常态。而且,乡镇级别的农机管理机构,负责的地域面积相对较大。为数不多的人手,很难做到逐一的事后监察、监管。但是,用最简单的办法,从每个村、生产队,随机抽查一定比例、数量的已售农机,即便只是打电话过问一下,也还是能抽出这个人手和时间的。也就不至于事发两三年之后,才引起大范围人群的注意。
农机售出后,监管方式很重要。现如今是人工智能、大数据、云平台的时代,将这些先进的科技手段,引入农机后期监管领域,早已不是夸夸其谈、痴人说梦。在全国很多地方热火朝天的深松整地、免耕播种等,都已经相当成熟。不同的只是作业的农机、农具的类别或功能。其实,不论旱田还是水田,农机还是农具,只要是在田间往复行走作业的机器,都可以安装定位设备和相关平台系统。
定位设备“常态化”的利弊
农机普遍安装定位设备的好处。毫无疑问,安装定位设备,后期监管只是其中的用途之一。还可以通过定位装置,确定已经投入使用的农机,实际使用年限。从而为老旧农机的报废更新,提供精准定位、数据。此外,待一轮农机报废更新后,随着时间的推移,田间作业的农机农具,就全部都有了定位和相关信息。此时,每年真实投入使用的农机农具数量,可以jing确到个位数字,而且都是有据可查。这才是真正的中国农业装备“大数据”。
农机普遍安装定位设备的弊端。众所周知,体积再小的小装置、小设备,都是需要成本的。通常情况下,成本最后都“转嫁”给了用户,最终都是用户买单。价格相对偏高的农机农具,定位设备仅占总价的极小比例。但是,价格相对偏低的农机农具,所要安装的定位装置,其价格可能占总价的相当一部分比例。此时,用户是否愿意承受,还有待市场的检验。
优点和弊端的博弈。很多新事物、新功能、新模式的出现,都是先“摸着石头过河”。有人欢迎、有人排斥,在争议中缓慢前行。从点点滴滴的小变化,到洗心革面的大变化,都需要人们在实际使用中慢慢磨合。即便是利国利民的小功能,出发点是好的,相信不少农户会接受的。
时代发展的需要
其实,在农机农具上安装定位设备,是历史发展的需要,更是农业数字化的前提。现在很多人都在说农业数字化,这些数据从哪里来?不是凭空捏造的,而是农业生产中产生的真实数据。比如某台农机在田间作业的时间、位置数据,工作幅宽、速度数据,燃油消耗数据,维修更换零部件等数据,都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。
此外,在农机农具上安装定位设备,也是农业向现代化迈进的中间产物。相信很多人都听过“无人农场”、“农机自动导航驾驶”等说法。在一些先进的示范点、区,已经有部分环节正在成为“无人”现实。不过,定位只是最为基础的起步,远程操控、自动导航、无人驾驶等,才是后续要实现的目标和目的。所以说,农机定位,只是di一步,后续还有好多步。
切忌“一刀切”,分门别类才能有的放矢
从后续监察、监管角度考虑,有些农机农具,不适安装定位装置。在固定场所使用的农业装备,比如大型烘干塔、脱粒机等收获后处理类农业装备,大棚钢构、卷帘机等设施农业装备,鱼塘用投饲机、增氧机等养鱼装备。这些并非在田间使用的农机农具,如何实现定位、数字化,降低后续监察、监管的人力物力财力,仍然需要农机业界群策群力。
其实,我们常见的很多农机农具,早已安装定位装置,有的甚至实现无人驾驶。比如:无人驾驶的插秧机、水稻收割机等,在国内一些示范农场,已经成为宣传的“噱头”。只是这些已经“智能化”的农机,价格偏高,而且还有一定的使用维护等成本。所以,一些价格相对偏低、功能相对简单的农机农具,尚未被“嵌入”定位装置。
不过,话又说回来,农机的定位装置,终究可能属于后期“强加”的配置,在农业生产的基础动作中用不到。所以,这个后期添加的模块,一定是在不影响原农机农具基本功能的前提下,放置在农机不起眼的部位。但是,尽管如此,还是有些农机农具,是不宜添加定位装置的。此时,zui好不要“强行”配备定位装置。毕竟,农机农具的使用功能,一定要放在di一位。
结语:出于后期监管等多方面的需要,在我国使用的农机、农具上,安装一个定位小装置,并将作业时的位置信息,实时传输到对应的平台系统,或许在近一两年内,将成为肉眼可见的事实。届时,我国农业向自动化、数字化、现代化就更进了一步。
来源:大田农社 | 农机360网 作者:刘文华